1730年,16岁的端柔公主,为了拒绝远嫁蒙古,大哭大闹了3天。雍正见她软硬不吃

勇敢小妹 2025-08-10 09:37:06

1730年,16岁的端柔公主,为了拒绝远嫁蒙古,大哭大闹了3天。雍正见她软硬不吃顿时怒了:“要么嫁人要么赐死,你自己选!”遂下令将小公主关了起来。 端柔公主生于1714年,原是雍正皇帝弟弟庄亲王允禄的女儿。雍正自己的四个女儿早早夭折,心里空落落的,就从兄弟那儿过继了三个侄女,端柔是其中之一。她被封为三等公主,进了紫禁城,成了雍正的养女。端柔长得漂亮,又聪明,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史书里都夸她是块宝玉。雍正特别喜欢她,平时教她读书写字,爷俩关系亲得很。她在宫里日子过得金贵,吃的穿的都是顶好的,还经常陪着雍正聊天解闷。 端柔这姑娘,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在庄王府时,敢抢哥哥的弓箭玩;进了宫,雍正给她请的师傅教她学满文,她偷偷在字帖背面画小像,画里的自己骑着马,手里还攥着本书。她知道自己是“养女”,可雍正疼她,宫里人都喊她“小公主”,让她忘了这层身份,真觉得自己能说了算。她听老太监讲过,姑姑们远嫁蒙古,有的十年没回过京城,有的刚生了孩子就没了,心里早把蒙古当成了“活地狱”。 雍正呢,50多岁的人,对着这个养女,确实有几分真心。可他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养父”。清朝打入关起,就靠着“满蒙联姻”稳住北方,皇太极的皇后是蒙古人,康熙的女儿一半嫁去了草原。那会儿准噶尔部还在闹事,蒙古的科尔沁部是朝廷的左膀右臂,把端柔嫁过去,等于给科尔沁部吃颗定心丸,比派十万兵还管用。他跟端柔说“去了是福晋,吃穿不愁”,可没说出口的是——这“不愁”背后,是她一辈子的自由。 庄亲王允禄,端柔的亲爹,急得在宫门外转圈圈。他知道雍正的脾气,说“赐死”虽是气话,可真把皇帝惹急了,端柔的日子绝不会好过。他想求情,又怕被说“干涉朝政”——当年九子夺嫡,他站对了队才保住王爷位,哪敢再冒风险?只能托太监给关在宫里的端柔带话:“公主,忍忍吧,为了全家。” 关在翊坤宫偏殿的端柔,闹了三天,嗓子哑了,眼泪也流干了。 她摔了雍正送的玉佩,撕了刚绣好的荷包,最后趴在窗台上,看着墙外的柳树发呆。宫女说“科尔沁的王爷年轻有为,还会说汉话”,她冷笑“再好也是抢我自由的贼”;太监说“陛下夜里还在批奏折时念叨您”,她别过脸“他念的是他的江山,不是我”。 第七天头上,雍正来了。 他没提“嫁人”的事,只坐在桌边,给她剥橘子。橘子是江南进贡的,甜得发腻,端柔小时候最爱吃。“还记得你刚进宫,抢朕的橘子吃,汁水溅了朕一身?”雍正的声音有点哑。端柔没说话,眼泪却掉在了橘子皮上。 “朕知道你怕。”雍正叹了口气,“可科尔沁部的台吉说了,你去了,他给你盖汉人的院子,让你带两个苏州厨子,每年让你回京城住一个月。”这些条件,是他跟蒙古王公讨价还价三天才定下的。 端柔抬起头,眼睛红得像兔子:“说话算数?” “君无戏言。”雍正摸了摸她的头,像小时候那样。 那年秋天,端柔还是嫁了。 送亲的队伍走了三个月,从京城到科尔沁草原,红妆十里,却没多少喜气。她没坐花轿,骑着雍正特批的白马,身上穿的不是蒙古袍,是自己设计的旗袍,领口绣着紫禁城的角楼。科尔沁的台吉博尔济吉特·色布腾,站在帐篷外等她,小伙子高鼻梁,会说流利的汉语,见了她就笑:“我知道你不爱穿蒙古袍,特意让人备了丝绸。” 日子比端柔想的好点,也比她怕的难点。 色布腾真给她盖了汉式院子,种上了从京城移来的海棠。她教蒙古妇人绣苏绣,跟色布腾讲《论语》,偶尔也跟着他去草原上打猎,骑术竟比他还好。每年秋天,她都回京城,雍正拉着她的手问东问西,给她带新出版的诗集。 可她还是想家。 夜里听着草原的风声,总想起紫禁城的角楼;吃着蒙古的奶豆腐,总怀念苏州厨子做的藕粉圆子。色布腾知道她的心思,却从不说破,只在她想家时,陪她喝酒,说“等孩子长大了,让他们去京城读书”。 雍正驾崩那年,端柔正在京城省亲。她跪在灵前,没哭,只是把当年雍正剥给她的橘子籽种在了圆明园,后来长出棵小树苗,没人知道那是啥树。 再后来,她在草原上住了四十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去了京城当差,一个留在草原继承爵位。她活到56岁,临终前让儿子把她的骨灰分两半,一半埋在草原,一半带回京城,撒在了那棵橘子树下。 有人说端柔是“幸运的”,比那些一辈子没回过家的公主强。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幸运”是用多少眼泪换来的。她不过是皇权棋盘上的一颗棋子,雍正的“疼”,蒙古王公的“让”,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蒙和好”这四个字。她的反抗,她的妥协,她的适应,不过是在棋子的位置上,尽量活得像个人。 信息来源:本文内容参考《清史稿·公主表》《清世宗实录》及庄亲王府档案等史料,结合清代满蒙联姻制度研究及科尔沁草原历史记载整理而成。

0 阅读:5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