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潘玉良去世,被安葬在法国巴黎蒙巴纳斯墓园,可与她合葬的,不是她心爱的丈夫,而是在她生前给过她20美金的中餐馆华人老板。 1895年,潘玉良出生在扬州,年仅一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留下年轻的母亲独自抚养幼小的女儿,八岁那年,母亲也因病离世,小小的潘玉良顿时成了孤儿。 失去双亲的潘玉良,只能投靠舅舅生活,却没想到舅舅是个十足的赌鬼,在她13岁那年,舅舅为了偿还赌债,狠心把潘玉良卖进了芜湖的青楼。 1913年,芜湖盐督潘赞化来到青楼观看表演,当潘玉良抱着琵琶,唱起一曲《卜算子》时,潘赞化被她的才华和气质深深折服,他惊叹于她的倔强与不屈,更被她骨子里透出的艺术气质所吸引。 他花重金将潘玉良赎出青楼,给了她一个全新的身份,从此潘玉良告别了陈秀清的苦难过往,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潘赞化虽然给了潘玉良新生,但毕竟已有原配妻子,妻妾之间的矛盾,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潘玉良,她曾一度因此郁郁寡欢,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是潘赞化再次成为了她的救赎,他鼓励潘玉良追逐艺术梦想,资助她进入上海美专学习,1921年,潘玉良获得了公费留学法国的机会,临行前,潘赞化含泪送别,嘱托她在异国他乡要照顾好自己,二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在法国的七年,是潘玉良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她融汇中西绘画之精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在欧洲画坛引起轰动。 1928年,潘玉良学成归国,开始在母校上海美专执教,而这一年,也正是她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她得知潘赞化已有家室,而正房夫人对她的态度更是冷淡,种种打击,让潘玉良选择了再次远赴欧洲。 这一次的欧洲之行并不顺利。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欧洲大陆,潘玉良在巴黎的画室被炸毁,生活陷入困顿,就在这时,一位名叫王守义的华侨出现在了她的生命中,他不仅在经济上资助潘玉良,更用真诚和爱护温暖着她那颗寂寞的心灵。 尽管王守义对潘玉良怀有爱慕之心,但他深知她对潘赞化的感情,于是他选择默默守候,用实际行动支持她的艺术事业,在王守义的帮助下,潘玉良重新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她的作品甚至被卢浮宫收藏。 潘玉良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远在故乡的潘赞化。直到1964年,因中法建交,潘玉良才得知潘赞化已经去世的消息。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打击,让潘玉良大病一场。是王守义不离不弃的照料,让她渐渐走出了伤痛。 经历生死考验后,潘玉良终于接受了王守义的爱意,两人决定携手回国,在故土度过余生,1977年,潘玉良因病在巴黎离世。 弥留之际,潘玉良留下了三个心愿:穿旗袍入殓,将潘赞化赠予的信物还给潘家后人,把毕生创作的四千多幅画作捐献给祖国,这三个愿望,饱含了她对故土的眷恋,对初恋的怀念,更彰显了她作为艺术家的博大情怀。 王守义忠诚地执行了爱人的遗愿,他变卖了大半家产,在蒙帕纳斯公墓为潘玉良购买了永久墓地,随后他带着潘玉良的遗物和画作回到中国,将它们一一交还给潘家后人和国家。 完成这一切,王守义仿佛了却了毕生心愿,第二年,他在巴黎病逝,与潘玉良合葬在了蒙帕纳斯公墓,从此在这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的爱情长眠不朽。
1977年,潘玉良去世,被安葬在法国巴黎蒙巴纳斯墓园,可与她合葬的,不是她心爱的
文史记叙录
2025-01-17 23:26:06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