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馆观览记 想了解莫言的文学创作历程,最好能去参观莫言文学馆,莫言文学馆是

景德贤德 2024-12-10 19:16:15

莫言文学馆观览记 想了解莫言的文学创作历程,最好能去参观莫言文学馆,莫言文学馆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之路的的一个记录和展示。该馆馆址设在高密市第一中学,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馆内收集了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三十多年来的文学作品,对莫言的成长道路、获得的荣誉都做了展览和详细介绍。当我们来到莫言文学馆后,文学馆负责人管相伦接待了我们,并陪同我们一起参观。 “莫言文学馆”五个大字是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题写,过去只知道王蒙的文章写得好,未曾想老先生的书法也很有造诣。王蒙的书法遒劲有力,颇见功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文学馆书写了对联“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这幅对联高度概括了莫言的创作生涯,字体古朴典雅,彰显了贾平凹的书法风格。 莫言文学馆于2009年8月22日正式开馆。文学馆的一楼正中央是一幅雕琢着的沙画,画中作家莫言在一片红彤彤的高粱地里凝望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旁边悬挂着一幅字画,是莫言给高密东北乡题的字,是他左手书写而成。莫言是右手写文章,左手写书法。当年我去莫言家中采访他时,看到他用左手练书法,就感到很好奇,为此,莫言答疑,他说:“我之所以用左手练书法,是为避免落入钢笔字的窠巢。”莫言的书法洒脱飘逸,神韵飞动,风格鲜明。 文学馆的二楼全面展示了作家莫言的人生经历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由“文学成就”“成长道路”“文学王国”“故乡情结”“文化交流”等展览板块组成,附设影视室、创作室、莫言书法手迹展室、莫言作品资料室,展示了莫言部分珍贵手稿、获奖证书原件、不同时期照片及莫言影像资料、书法、书信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特别是其中“成长道路”和“故乡情结”部分,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了莫言少年穷苦,勤奋好学,辍学务农,青年入伍,发奋读书,破茧而出的成长之路,以及成名之后对故乡的眷眷深情。 莫言文学馆收集的最早的一份资料,是莫言在小学的作文本,当时他在高密县河崖公社大栏小学5年级2班4组。这本作文本弥足珍贵。在这篇作文中,莫言的钢笔字写的蛮不错,其文学才华展露无遗。 馆中记载了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场面。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场面宏大,莫言在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说的照片十分生动。 莫言善于写打油诗,他手书的几首打油诗耐人寻味。高密有一种“炉包”,系特色主食,实际上就是发面做的水煎包。“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那个“中”字一竖拖的长长的,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我吃过“炉包”,味道真的确很不错。“少年辍学牧牛羊,老家大栏平安庄。荒草连天无人迹,野兔飞奔鸟儿忙。二十九省数我狂,栽罢萝卜种高粱。下笔千言倚马待,离题万里又何妨。”这首打油诗是莫言旧时的作品,彰显出一种豪放之气,写出了他当时一种“狂放不羁”的心态。 当我走到一个展板前,一个熟悉的报样映入我的眼帘,定睛一看,哈!这不是我编写的《山东青年报》报样吗?这个版的头题有我撰写的《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这是我对莫言先生的一次对话形式的采访,主要探讨了创作理念和对文学功能的看法。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曾被新华网、人民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自己的文章能进入莫言文学馆,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也是一种荣幸了。 当走到另一个展馆时,这里摆放着一排书柜,我总感到有些似曾相识,仔细一回忆,这不就是莫言在北京地安门居住时的书柜吗?当年我去北京采访莫言时,参观过他的书房,还与莫言合了影,因此对这些书柜记忆犹新。1995年8月,莫言由高密迁至北京地安门西大街居住,他在靠阳台处的房间打造了一处书房。当时莫言的藏书十分丰富,大约有万册以上。莫言在此创作了《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文学作品。他的不少重头作品都是在这里写就的,并在这里登上了文学的最高殿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称得上是“风水宝地”。 据管相伦先生介绍,莫言文学馆开始几年人流量并不高,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流量激增数十倍,现在莫言文学馆的人流量平均每天达到百人次以上。高密市政府为莫言建立文学馆是有远见的,当时建馆时莫言虽然在文坛有些名气,但他在国内还未拿到茅盾文学奖,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个文学馆的价值自然也就非同一般了。参观结束后,我将自己的一部著作赠予莫言文学馆,书中有莫言先生亲笔题写的书名和题词,有一定保存价值。管相伦先生向我道谢,说道,待扩馆后进行展览。

0 阅读:0
景德贤德

景德贤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