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血鸿蒙”来了!但在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样的指责和谣言大可不必! 10月22日,华为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震撼发布,一举打破苹果iOS与安卓的垄断地位,堪称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狂欢之后,也需冷静思考:鸿蒙真正考验,才刚开始。 这事不难理解,因为操作系统核心在于生态的打造。反观鸿蒙,虽然宣布拥有了超过15000个应用,但能完美适配的不多,对比安卓或苹果IOS动辄200万以上的应用,还存在很大差距。 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几百万个APP想要在“一夜之间”就完成适配根本不现实,这也是为何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会说,再有两三个月,鸿蒙生态才会走向成熟。 换言之,这两三个月,是鸿蒙最为关键的时期,容不得一丝差错。 然而,诡异的是,就在近期,网上突然有了一些阴阳怪气的声音,矛头直指国内一些正在适配鸿蒙的应用,比如说指责B站经常会闪退,抱怨钉钉打卡时容易出bug,影响外勤打卡,说抖音声音时大时小、微博打字丢字的,而更有不少同质化文章或视频,指责“微信适配鸿蒙不积极,拖慢鸿蒙进度”、““微信饥饿营销放量少”等等,甚至把声音传播到海外。 可实际上,最近各大应用都是在逐步的适配鸿蒙,比如B站,几乎保持“日更”的频率,不断优化使用体验,而微信鸿蒙版最初仅提供了聊天、支付等基础功能,可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新版1.0.0.46已新增了大量功能:如支持聊天记录迁移、位置功能,补充微信搜一搜,优化小程序体验等。 说白了,如果只是单纯说问题,吐槽一下也没啥,可当大量内容结构相似的文案集中出现,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类有预谋的散播行为,目的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抖音、微博、微信等国民级应用真的不能适配鸿蒙,受损失的是谁? 毕竟,需要国内企业拧成一股绳,共同转鸿蒙,才能真正构建“鸿蒙林”。 实际上,为了适配鸿蒙,已经确认的15000个应用都做了大量工作,体量的小的自然匹配得快,体量大的适配自然会慢点。 以微信为例,作为国内标志性的软件,微信涵盖了社交、支付、小程序等一系列功能,拥有14亿用户,体量极大。想短时间将全部功能“复制”到鸿蒙,完美适配且不影响用户体验,需要不断测试和维护。 要知道,鸿蒙系统是从底层架构上彻底剔除了安卓代码,使用也是全新编程语言,这意味着程序员们想开发鸿蒙应用,就要重头开始学习,几乎等同于重新开发。适配周期稍长一点也太正常了。 所以,那些颠倒是非黑白的杂音,不仅不会加快鸿蒙适配进程,反而会破坏中国企业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才更值得大家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