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狗一样巴结上司才能升职?"美籍华人罗玉凤曾在网上如此抱怨。她说, 即便在中国,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再强、业绩再优秀,如果不会像狗一样去巴结领导,那晋升加薪也无从谈起。 2006年,罗玉凤从重庆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奉节县白帝镇黄泗完全小学做一名音乐老师。 尽管这是一个铁饭碗,可以安稳过完一辈子,但年轻气盛的罗玉凤却不愿满足于此。两年后,她果断辞去教师工作,只身前往大上海,寻找人生的新方向。 初到上海的罗玉凤,没有亲朋好友,举目无亲。为了糊口,她四处奔波找工作。从高校到公司,从管理岗位到服务员,她砸过上万份简历,却迟迟没有回音。 有人看不起她的农村出身和朴素外表,有人不屑她没有显赫的学历和背景。一连串碰壁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她追梦的决心。 就在这时,机缘巧合之下,罗玉凤进入一家家乐福超市做收银员。虽说只是一份最基层的工作,但对罗玉凤而言,这是她立足上海的第一站。 在超市的日子里,为了维持生计,罗玉凤省吃俭用,住着简陋的出租屋,每月仅有几百元可自由支配。 收银员的微薄工资,显然无法满足罗玉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9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她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折。 某日,罗玉凤突发奇想,在上海某公交站贴出了一张奇特的征婚启事。 她在启事中开出了七大苛刻条件:对方必须是北大清华毕业、见多识广、身高176-183、东部沿海人、月入2万以上等。 这一招虽然并未为她找到如意郎君,但她清奇犀利的言辞和与外表极不相称的择偶标准,却意外地受到网友关注,一时间竟使她蹿红网络,成为当时的"最牛征婚女"。 名声大噪的罗玉凤抓住机遇,在各类娱乐节目上频繁亮相,大秀奇葩言论。她自称9岁时就博览群书,20岁智商就登峰造极,而30年后至今,没人能比得上她。 人们惊诧于她脸上略显粗犷的五官,与言语间自信张扬形成的巨大反差。罗玉凤并不以为意,她知道只有持续制造话题,才能保持关注度。 于是她变本加厉,公开宣称要竞选美国总统,还放话说中国不适合她这样的人才,她要移民美国。 一时间,各种吐槽和调侃铺天盖地而来,"凤姐"之名,彻底被镌刻成了一个网络"名梗"。 尽管口碑两极分化,但罗玉凤并未得偿所愿地走上逆袭之路。喧嚣的网络,掩盖了她内心的孤独。白天在镜头前,夜晚时独处出租屋,巨大的反差让她倍感迷惘。 2010年,罗玉凤鼓起勇气,只身前往美国。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她和很多初来乍到的移民一样,只能从底层开始打拼。曾令她不屑的服务员工作,现在却不得不去做。 发传单、洗盘子、搬行李,她像一个永动机,不知疲倦地挣扎在生存线上。她曾因寂寞而在街头高歌,却被人当作精神病;她曾激动地拥抱美国国旗,却被保安粗鲁驱逐。 美国梦的残酷,让她再次领悟到社会的冷漠。那个在国内叱咤风云的"凤姐",已成为异乡街头一个无助的身影。 语言关、学费贵、生活难,常常令她喘不过气。为了维持学业,她不得不同时打三份工。有时受尽欺凌也得忍气吞声,有时连吃饱穿暖也成问题。 跌入低谷的罗玉凤,不禁开始怀念故土。 经年之后,当曾经的粉丝再次在美国街头偶遇罗玉凤时,人们惊讶于她的改变。曾经张扬跋扈的她,如今却平和而低调。 身上的棱角被岁月渐渐磨平,眼里不再有迷茫和彷徨,取而代之的是沉淀后的睿智和从容。她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和时事触觉,却不再言辞犀利,而是学会了倾听和思考。 而多年后,凤姐说的那些话,也引起了人们思考。 曾有网友调侃,说霍金到了中国,学不会敬酒,照样一事无成。 此话虽有调侃意味,却也反映了某些现实问题。 在中国,一个人的能力和业绩并不重要,只有阿谀奉承、点头哈腰,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获得晋升机会。这就是中国职场的某些潜规则。 一些员工为了讨好领导,不惜贬低自我、牺牲尊严,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其行为之谄媚,真可谓"像狗一样"。 一个人的才干和贡献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而那些善于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狗腿子"却节节高升,这样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它折射出职场的不公,也伤害了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正直员工。长此以往,难免导致庸俗之风盛行,奋斗精神丧失。 当然,罗玉凤的言论或许并不能以偏概全。在很多优秀的企业里,员工的付出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领导也积极营造开明、进取、良性竞争的职场氛围。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罗玉凤所言的现象,在中国职场依然普遍存在。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扭曲了不少人的是非观念。 这个现象的根源,既有中国数千年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也有国人善于察言观色、追求圆滑世故的民族性使然,同时也折射出法制不彰、监管乏力带来的种种弊端。 官僚主义作风、论资排辈意识依然顽固存在,而员工维权意识、公平竞争观念尚未真正树立,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像狗一样巴结上司才能升职?"美籍华人罗玉凤曾在网上如此抱怨。她说, 即便在中国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4-10-12 14:57:09
0
阅读:0